张艳霞,中卫市、沙坡头区两级政协委员,沙坡头区政协副主席。成为政协委员以来,她始终将“察民情、解民忧、促发展”作为不变初心,以脚步丈量民生温度,以提案传递群众心声,在乡村振兴、民生保障等领域持续深耕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。
聚焦农业与人才 双轮驱动助推乡村振兴
“作为政协委员,既要善于发现问题,更要勇于推动解决。”张艳霞扎根乡村一线,从田间调研到提案撰写,从建议打磨到跟踪落地,她让政协提案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“钥匙”,不少建议已转化为具体举措,在沙坡头区结出惠民果。
乡村振兴,产业是基础,人才是关键。张艳霞深知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、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力量。多年来,张艳霞走遍各个乡村,与家庭农场主、合作社成员拉家常、算细账,在交谈中,她摸清了农业经营的“痛点”:家庭农场多“单兵作战”,经营单一、标准化程度低、抗风险能力弱;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、带动力不足,难以广泛吸引农户参与;多数经营主体仍停留在种养环节,向二、三产业延伸不足。
“在走访沙坡头区家庭农场、合作社时,我看到很多农户想发展却没方向,资金没着落,这让我很着急,必须为他们找到破局的路子。”张艳霞说。为此,她结合调研系统梳理问题症结,提交了《关于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的提案》。建议强化政策扶持,因地制宜制定联农带农与规模化发展政策,推动家庭农场向粮食、果蔬种植及畜禽、水产养殖等标准化生产转型,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托管、农机作业、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化服务,助力各类主体形成融合互补、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与此同时,张艳霞还注意到,农业人才短缺正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。硒砂瓜、枸杞等用工量大的产业时常需从外地招工,而本地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,留守农民年龄偏大,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数量不足,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。为此,她进一步提出构建人才梯队、孵化返乡人才等建议,将“三农”人才培养纳入相关部门重点工作日程,通过与农业院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定向培训掌握数字化、机械化生产的复合型实用技能人才。
她还主张利用节假日做好返乡人才摸底,掌握其创业需求,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区建立孵化基地,为返乡人员提供技术、资金、政策支持。“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没有足够的人才,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。”张艳霞说。
情系民生福祉 破解就业与托育难题
让移民群众“稳得住、能致富”,是张艳霞始终牵挂的大事。经过多次调研,她了解到移民群众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:就业信息闭塞,优质岗位难获取;服务保障不足,生活需求难满足;技能水平有限,稳定就业难实现。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,更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。
为此,张艳霞提交了《关于高效促进移民村劳务输出的提案》。她提出要建强信息平台,依托中卫大数据平台搭建市、县、乡三级务工信息体系,实现资源共享,让优质岗位信息精准直达劳动力。优化技能培训,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,确保真正需要培训的劳动力获得提升。
针对年龄偏大、技能弱、残疾人、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,她建议,要统筹开发保洁员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,“移民群众里有不少年龄大、技能弱的,不能让他们掉队,开发公益性岗位就是要确保每户都有稳定收入,这是底线。”张艳霞说。
除了就业问题,托育服务同样牵动着张艳霞的心。在调研沙坡头区托育现状时,一组数据让张艳霞格外揪心:2021年至2023年沙坡头区出生人口共计8384人,当前在园幼儿共有14167人,按照这一趋势,3年后幼儿园生源将减少40%,而国家政策明确支持幼儿园办托,当地公(民)办幼儿园却推进乏力,群众的需求与资源的闲置形成鲜明对比。
结合调研情况,张艳霞提交了《关于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办托的提案》,从多个维度为破解托育难题支招。她建议强化顶层设计,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,积极发展公办、普惠型托幼机构,充分利用公办幼儿园现有场地、设施、人员等资源,推动“托幼一体化”发展,开设3岁以下儿童托育班,让群众需求得到切实满足。支持多元共建,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幼儿园收托3岁以下幼儿,既能盘活民办园因招生不足而闲置的场地资源,也能帮助二孩、三孩家庭节省开支,降低生育、养育、教育成本。
成为政协委员以来,张艳霞始终以“群众满意”为出发点,以“推动发展”为落脚点,用一件件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力度的提案,诠释着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。她的目光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用扎实的调研、务实的建议,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,为群众福祉奔走发声。 (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陈美慧 文/图)